TCG彩票(中国)官方网站

TCG彩票 天成彩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天成彩票(TCG彩票)
苏州TCG彩票(天成彩票网)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420-183-9330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TCG彩票 天成彩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7-17 22:29:44点击:

  TCG彩票 天成彩票TCG彩票 天成彩票中国水科院先后产生了15位院士,分别是张光斗、黄文熙、钱宁、汪闻韶、林秉南、陈祖煜、朱伯芳、陈厚群、吴中如、陈志恺、韩其为、王浩、缪昌文、胡春宏、杜修力。现有院士8人、国际组织主席(副主席)6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奖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领衔专家1人、水科学者1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31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朱伯芳,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男,汉族,水工结构专家。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1956年,参加我国首批三高坝(佛子岺坝、梅山坝、响洪甸坝)的设计,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作出贡献,并有重要创新。首创大坝混凝土标号分区技术,可节省大量水泥。1957年调至中国水科院后,首创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解决了“无坝不裂” 这个世界性难题。首创拱坝优化的数字模型和解法,可节省10-30%坝体混凝土,已应用于世界最高的小湾、锦屏、溪洛渡等拱坝及其他大量拱坝,节约二十余亿元。首创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应力分析的水平。首创混凝土坝数值监控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水平。发展了混凝土徐变理论,提出了两个徐变定理和一个新的徐变应力分析方法。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2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国际大坝会议终身成就奖和荣誉会员称号,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为三峡、小湾、龙滩、刘家峡等几十座水电站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获广泛应用,有14项成果已纳入国家坝工设计规范。出版著作10本,正式发表论文240篇,是我国水电界科技成果最多的一人。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陈祖煜,1943年2月生于重庆,男,汉族,博士,员。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79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院士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成功地获得了与五十年代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解完全一致的解答,并将上述成果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提出了岩质边坡楔体稳定分析的广义解,深化了岩石力学这一经典领域的认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潘家铮在这一领域提出的“最大值原理”,近期,首次提出可靠度方法相对安全率的概念与计算公式,解决了可靠度指标、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定量比较的难题;提出了双曲线冲刷模型,对现有溃坝洪水分析方法做出了实质性改进。先后提出了解决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和EMU已形成一个具有250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陈院士还是人事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陈宗基讲座主讲人。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丁昆仑,1963年10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男,汉族,农业灌溉排水及农村供水专家。1998年毕业于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总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荣誉副主席、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常设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农村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丁昆仑教高长期从事灌溉排水、农村供水、农业水土资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以及国家技术标准编制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个人突出贡献奖1次。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7部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编制,出版专(编、译)著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专利15项。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贾金生,1963年1月生于河南民权县,男,汉族,员,水工结构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资源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和世界水论坛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

  主要从事高坝结构安全和胶结颗粒料新坝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持与承担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课题,在高拱坝合理体型、高混凝土坝抗高压水劈裂准则和真实性态、高面板坝动态稳定止水结构与材料、蓄能电站全池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新坝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小湾、水布娅、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内外200多项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获2017年度光华奖、国际大坝委员创新成果奖1项,巴西大坝委员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规范5项,著作16部,发表论文175篇。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优秀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高占义,男,1962年4月生于内蒙古,男,汉族,农田水利专家,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于1989年4月至2002年2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交流工作,主持科技处工作;2003年6月至2009年7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担任所长、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担任副主任;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担任总工程师。

  高占义长期从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灌区用水管理和灌区现代化、农村安全供水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技术推广项目36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农业科技问题研究”。主持完成了水利部“农村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获得国际节水奖1项,联合国人居环境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为中组部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高占义从1998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秘书长,2005至2008年担任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2011至2014年担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和世界水理事会董事会成员,现为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贾金生,1963年1月生于河南民权县,男,汉族,员,水工结构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资源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和世界水论坛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

  主要从事高坝结构安全和胶结颗粒料新坝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持与承担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课题,在高拱坝合理体型、高混凝土坝抗高压水劈裂准则和真实性态、高面板坝动态稳定止水结构与材料、蓄能电站全池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新坝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小湾、水布娅、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内外200多项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获2017年度光华奖、国际大坝委员创新成果奖1项,巴西大坝委员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规范5项,著作16部,发表论文175篇。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优秀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匡尚富,1963年4月出生,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员,日本京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流泥沙工程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获人事部首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资助,系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山地灾害、水土保持、河流泥沙等专业研究,首次进行泥石流变坡试验研究,建立完善了高桥-匡变坡泥石流理论;提出天然坝溃决的分类并建立、开发各种溃坝泥石流洪水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首次进行泥石流汇流水槽试验研究,提出汇流理论及汇流部堆积形状的计算方法;提出土质边坡(有限斜面和无限斜面)的稳定性计算公式和方法;揭示高含沙水流揭河底现象的机理。提出 “应急科技”概念,强调“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把科学应对突发水事件当作重中之重”。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组长,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中国水科院因此被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7年被授予国际水电协会莫索尼水电杰出成就奖。主持国家级项目15项,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报告10余篇,合编著作3本,译著1本。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贾金生,1963年1月生于河南民权县,男,汉族,员,水工结构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资源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和世界水论坛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

  主要从事高坝结构安全和胶结颗粒料新坝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持与承担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课题,在高拱坝合理体型、高混凝土坝抗高压水劈裂准则和真实性态、高面板坝动态稳定止水结构与材料、蓄能电站全池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新坝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小湾、水布娅、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内外200多项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获2017年度光华奖、国际大坝委员创新成果奖1项,巴西大坝委员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规范5项,著作16部,发表论文175篇。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优秀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博导,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朱伯芳,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男,汉族,水工结构专家。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1956年,参加我国首批三高坝(佛子岺坝、梅山坝、响洪甸坝)的设计,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作出贡献,并有重要创新。首创大坝混凝土标号分区技术,可节省大量水泥。1957年调至中国水科院后,首创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解决了“无坝不裂” 这个世界性难题。首创拱坝优化的数字模型和解法,可节省10-30%坝体混凝土,已应用于世界最高的小湾、锦屏、溪洛渡等拱坝及其他大量拱坝,节约二十余亿元。首创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应力分析的水平。首创混凝土坝数值监控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水平。发展了混凝土徐变理论,提出了两个徐变定理和一个新的徐变应力分析方法。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2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国际大坝会议终身成就奖和荣誉会员称号,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为三峡、小湾、龙滩、刘家峡等几十座水电站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获广泛应用,有14项成果已纳入国家坝工设计规范。出版著作10本,正式发表论文240篇,是我国水电界科技成果最多的一人。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陈祖煜,1943年2月生于重庆,男,汉族,博士,员。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79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院士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成功地获得了与五十年代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解完全一致的解答,并将上述成果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提出了岩质边坡楔体稳定分析的广义解,深化了岩石力学这一经典领域的认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潘家铮在这一领域提出的“最大值原理”,近期,首次提出可靠度方法相对安全率的概念与计算公式,解决了可靠度指标、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定量比较的难题;提出了双曲线冲刷模型,对现有溃坝洪水分析方法做出了实质性改进。先后提出了解决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和EMU已形成一个具有250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陈院士还是人事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陈宗基讲座主讲人。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匡尚富,1963年4月出生,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员,日本京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流泥沙工程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协会副理事长。获人事部首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资助,系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山地灾害、水土保持、河流泥沙等专业研究,首次进行泥石流变坡试验研究,建立完善了高桥-匡变坡泥石流理论;提出天然坝溃决的分类并建立、开发各种溃坝泥石流洪水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首次进行泥石流汇流水槽试验研究,提出汇流理论及汇流部堆积形状的计算方法;提出土质边坡(有限斜面和无限斜面)的稳定性计算公式和方法;揭示高含沙水流揭河底现象的机理。提出 “应急科技”概念,强调“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把科学应对突发水事件当作重中之重”。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组长,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中国水科院因此被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7年被授予国际水电协会莫索尼水电杰出成就奖。主持国家级项目15项,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报告10余篇,合编著作3本,译著1本。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

  朱伯芳,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男,汉族,水工结构专家。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1956年,参加我国首批三高坝(佛子岺坝、梅山坝、响洪甸坝)的设计,为我国白手起家掌握现代高坝设计技术作出贡献,并有重要创新。首创大坝混凝土标号分区技术,可节省大量水泥。1957年调至中国水科院后,首创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理论体系,解决了“无坝不裂” 这个世界性难题。首创拱坝优化的数字模型和解法,可节省10-30%坝体混凝土,已应用于世界最高的小湾、锦屏、溪洛渡等拱坝及其他大量拱坝,节约二十余亿元。首创混凝土坝仿真分析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应力分析的水平。首创混凝土坝数值监控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坝安全监控水平。发展了混凝土徐变理论,提出了两个徐变定理和一个新的徐变应力分析方法。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2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国际大坝会议终身成就奖和荣誉会员称号,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为三峡、小湾、龙滩、刘家峡等几十座水电站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获广泛应用,有14项成果已纳入国家坝工设计规范。出版著作10本,正式发表论文240篇,是我国水电界科技成果最多的一人。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贾金生,1963年1月生于河南民权县,男,汉族,员,水工结构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资源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和世界水论坛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

  主要从事高坝结构安全和胶结颗粒料新坝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持与承担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课题,在高拱坝合理体型、高混凝土坝抗高压水劈裂准则和真实性态、TCG彩票网 天成高面板坝动态稳定止水结构与材料、蓄能电站全池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新坝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小湾、水布娅、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内外200多项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获2017年度光华奖、国际大坝委员创新成果奖1项,巴西大坝委员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规范5项,著作16部,发表论文175篇。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优秀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博导,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曹文洪:1963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男,满族,泥沙和水土保持专家,员。1999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曹文洪教高长期从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研究,在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非均匀推移质运动、土壤侵蚀和流域产沙、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关系等基础理论研究,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分布式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等开发,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钱宁泥沙科学奖。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赵勇,1977年6月生于安徽,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赵勇教高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调控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剖析了社会水循环通量驱动机理及其伴生的全过程能量驱动机制,自主研发了“自然-社会” 水循环耦合模拟模型(WACM),成为强人类活动影响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方法,提出和实践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紧密支撑服务京津冀等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相关成果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雄安新区规划、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采纳应用,撰写的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25项。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张宝忠,1981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男,汉族,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支部副书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张宝忠长期从事农田蒸散发尺度效应与时空尺度拓展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以量化蒸散发多时空尺度内在机制为目标,围绕蒸散发的尺度效应、定量表征、时空耦合转换开展研究,阐晰了蒸散发时间维特征、空间维变异及其主控因子,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蒸散发定量表征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从瞬时到全生育期、从叶片到区域的蒸散发多时空尺度转换方法,为农业用水效率调控提供了新手段。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18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达258次;合(参)编学术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9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农业节水科技一、二等奖(省部级)各1项。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副秘书长、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TCG彩票网 天成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TCG彩票网 天成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曹文洪:1963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男,满族,泥沙和水土保持专家,员。1999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曹文洪教高长期从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研究,在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非均匀推移质运动、土壤侵蚀和流域产沙、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关系等基础理论研究,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分布式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等开发,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钱宁泥沙科学奖。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徐泽平,1963年11月生于江苏南京,男,汉族,土石坝及岩土工程专家。198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面板堆石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学报》副主编、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大坝技术委员会主席。

  徐泽平教授长期从事土石坝工程、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以及堤防工程与土石坝工程安全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关键技术、高土石坝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土工建筑物离心模型试验及土石材料工程特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4部。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及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技二等奖2项、大禹水利学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评选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曹文洪:1963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男,满族,泥沙和水土保持专家,员。1999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曹文洪教高长期从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研究,在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非均匀推移质运动、土壤侵蚀和流域产沙、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关系等基础理论研究,多系统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分布式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等开发,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钱宁泥沙科学奖。

  彭文启,男,1967年出生,籍贯湖南双峰,1994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二级)高级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2014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主题专家。第一届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北京水利学会水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了大量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流域水环境模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河湖健康评估与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出版专(译)著10余部,主持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7件,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温彦锋,1965年3月出生于河北,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大坝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

  1989年至今一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土石坝工程、燃煤电厂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完成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负责完成了土石坝工程、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咨询、安全性评价项目数十项。负责或参加编写了国家和行业标准5部,获发明专利8项,在核心科技刊物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16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

  王建华,1972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天成彩票 TCG彩票天成彩票 TCG彩票天成彩票 TCG彩票

相关标签: 水电工程